11月15日下午,人文藝術與設計學院舉辦的《非遺節日文化空間中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依飯節為例》講座在文昌校區四教4B906順利舉辦。本次主講人是莫艷婷老師,參與講座的有社會工作專業各年級研究生和本科生。

莫艷婷老師具有豐富的社會學、民族學、人類學等方面的教學、科研和調查經驗。講座伊始,她對近年來國家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非物質文化遺產和中國優秀傳統節日文化傳承與發展等相關政策進行了解讀。接著用仫佬族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依飯節視頻作為導入,分別從依飯節的起源、傳承與發展過程等內容,講述了依飯節從一個民族傳統節日逐漸演變成多民族共享的節日文化符號的歷史過程,進而從中提煉出了共建舉行、多語言交互、內容共享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元素。莫艷婷老師指出,依飯節不僅是一個展示仫佬族文化的平臺,更是一個促進各民族之間交流交往交融的重要契機。莫艷婷老師提出了與以往學術界有關這個議題研究的學術對話點,為今后研究中華優秀傳統節日文化,以及民族社會工作提供了民族互動互融等方面的思路參照。
在講座的末尾,莫艷婷老師與同學們進行了交流和探討。同學們紛紛表示,通過聆聽講座,對仫佬族和依飯節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認識,感受到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文化魅力和生命力。同時,也希望未來能夠有更多機會參與到類似的民族文化活動與民族社會工作的實踐中去,親身體驗和學習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
本次講座的成功舉辦,不僅加深了同學們對仫佬族和依飯節的認識和了解,也讓同學們對非遺節日文化對增進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作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相信在不久的未來,隨著人們對民族文化的不斷關注和重視,如依飯節等中國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將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貢獻更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