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柳州12月21日電(通訊員 郭少東)善為至寶,一生用之不盡;心作良田,百世耕之有余。古往今來,慈善是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一個永不褪色的主題,引領人們聚集在愛心和信仰的旗幟下,奉獻社會、服務他人、關愛民生。11月18日晚,從柳州市首屆慈善獎頒獎晚會傳來喜訊,廣西科技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從75個入圍單位中脫穎而出,摘得柳州市首屆慈善獎最具愛心團體獎,這是柳州市本土首個入圍單位以高校事業單位身份獲此殊榮。
廣西科技大學社科學院由300多名師生組成,下屬團委青協由一群富有激情和慈善之心的社會工作專業青年大學生組
成。從農民工子女到貧困學子再到孤寡老人,從邊遠山區到受災地區,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同時,他們以專業理念投身社會服務和社會公益事業,帶頭深入基
層,扎根弱勢群體。當青春遇上慈善,一群90后青年大學生毅然將熱血的青春獻給祖國的慈善事業。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詮釋著當代大學生高度的社會責任心和慈善
助人的高貴品質,彰顯了當代大學生的博愛之心和濟世為懷。
樹人十二年,被譽“社會工程師”
“一個專業以助人自助為理念走過一百多年,它不生產資源,卻是弱勢群體的資源搬運工;它以最大影響力關注到每一個需要幫助的心靈,它就是社會工作專
業。一個團體由一群專業的助人師生組成,它給予弱勢人群以實實在在的物質幫助,也給他們以心靈的關懷,它就是廣西科技大學社會科學學院。”
“這段文字是社科學院申報慈善獎時的申報簡介,很好的詮釋了一個專業與慈善間的關系,也許作為事業單位我們捐贈的資源很有限,但是我們能為需要幫助
的人爭取到的資源卻是無限的,除此之外,我們與其他社會組織和企業單位不同的是,我們除了給予弱勢人群物質幫助外,更注重對他們內心的幫扶,盡力讓他們依
靠自己的雙手重回社會的正軌。”社科學院團委書記、慈善獎申報負責人崔娟興致盎然地對通訊員談起了社會工作專業與慈善的關系。
社科學院自2002年辦學以來已培養學生12年,樹人十二年,從這個專業走出了很多優秀人才,他們在不同的崗位為祖國的建設奉獻智慧,但無一例外地,在大學學習期間他們都結合專業理念積極參與了各類志愿活動,慈善捐贈。
社科學院社會工作專業教師周丹紅說:“社會工作專業從進入我國便被賦予了助人自助的專業理念,這個理念也使得專業人才培養種上了慈善的種子,它不僅為社會輸送人才更培養有慈善之心的社會工作者,這類人通常被譽為社會工程師。”
“以青春締造青春,用生命影響生命。”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專業理念和助人自助的專業背景,社科學院十幾年來的專業發展,必然要求社科學院的慈善活動要從傳統慈善向專業慈善轉變。而這種轉變也將影響整個廣西科技大學的慈善助人潮流。
“社科學院獲得這個獎項對整個學校而言意義重大,不僅激發了更多師生投身慈善事業的熱情,也在學校弘揚了社會正能量,代表學校獲獎,更為學校爭來了
榮譽。對社科學院而言,這是一種光榮、更是一種責任,將敦促我們一更專業精神參與慈善事業,以更強的使命意識加強社工專業的建設發展和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社科學院院長張發欽教授說。
助人十二載,不僅僅是志愿者
“廣西科技大學每個學院都有青協,他們也開展了很多志愿活動,你覺得社科學院獲得慈善獎的優勢在哪里?”
“農民工子弟學校、社區義教、福利院、救助站、農村學校等等這些地方,祖國哪里需要我們,我們就會出現在那里奉獻青春智慧。鳥兒飛翔,需要翅膀,志愿者也許只能給予鳥兒翅膀,而我們卻不同,我們在為他們插上翅膀后還會教他們飛翔。”這是社科學院三任青協會長給出的回答。
幫助的對象也是有感情的人,他們也應該公平的享受社會主義果實,給予物質幫扶解決生活窘境,但如果沒有慈善之心,而是以單純的物質幫扶為目的,那么受助人心里的窘境和尊嚴又由誰來彌補呢?這是值得社會思考的問題。
歷任社科學院青協會長蘇鳳說:“去福利院做主題活動時,看到肢體殘疾的小朋友,積極樂觀,努力向上,摔倒了自己站起來,不用志愿者幫忙,別人幫助時,會很有禮貌的道謝!這個鼓勵了我,我們都是健康的人,面對生活,應該更陽光,更積極,更努力。”
“最讓我觸動的事是參加麥田計劃的山區走訪及發放物資活動,在孩子們看到校門口有人來了,就急匆匆跑出來那一刻,真的深受感動,看著他們一雙雙渴望
的眼睛,淚水止不住的流了下來.....其實孩子們缺乏的不僅僅是學習用品,更缺乏的是在大山外邊的人們對他們的關愛。”現任社科學院青協會長何瑩萍在談
及自己難忘的慈善經歷時說道。
“有一次我去救助站實習,流浪兒童讓我觸動很深。他們年紀不等,有的才八九歲就離家出走在饑寒交迫的時候所幸得到救助站的收容。管上了一頓飽飯、一
個溫暖的臨時住所,若是沒有愛心人士發現這些孩子,并幫助這些孩子獲得救助機構的支持,這些孩子接下去的處境會如何,我不敢想象……。因此,我想說的是,
如果青年大學生的志愿活動是義務性的志愿活動,沒有慈善之心,我覺得這是不負責任的給予。”社科學院前任青協會長毛聚彬說。
助人十二載,社科學院以院青年志愿者協會為實踐平臺,有效的與社會公益組織、社會慈善機構及弱勢服務團體鏈接,在服務中滲透社會工作專業知識理念。
近三年來,社科學院已組織開展并參與大大小小的志愿活動726次,派遣志愿者人數多達4300多人次。社科學院所開展的志愿慈善活動受到了柳州市團委、柳
州市政府、學校團委等校內外各界的認可和好評,如2013“三區”計劃融水站幫扶工作、與“愛在綠城”團隊開展關愛福利院兒童活動、配合順德幫教小組開展
慈善活動、為大浪鄉小學捐贈學習用品和衣物等等。
“不僅僅做志愿者!”
如今這句話已經成為社科學院青年大學生志愿者們的慈善口號。社科學院所做的慈善活動已經不僅僅是簡單的志愿活動,他們以實實在在的行動踐行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他們不僅做慈善更引領著慈善之風。如今,這股風正吹進廣西科大的校園內和廣大青年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中。
踐行一輩子,慈善匯聚正能量
談到社科學院學生未來對待慈善的態度時,社科學院學生余萍萍以“慈善不是語言,是行動,我會將慈善用點滴行動踐行一輩子。”一句簡單明了的話語回答
了通訊員。社科學院青協表示,今后還會在學校不定期籌集捐贈衣物和書籍,下宿舍收集使用過的課本或課外讀物等,然后送到柳州市的一些貧困鄉村,為那里的學
生提供更多更實用的書籍;去救助站、福利院、孤兒院等開展更科學的慈善志愿活動;在學校積極組織幫扶活動,幫助生活學習有困難的同學;要把社科學院慈善助
人的優良傳統傳承下去。此外,社科學院青協還表示,為了擴大規模,便于組織管理,更規范的搞好慈善活動,將組織更多有愛心、有恒心,熱愛慈善事業的志愿者
開展有特色、科學化的慈善活動。
廣西科技大學社科學院的人數雖少,但在同學有困難時也能匯聚強大的力量,在為生活有困難的同學募捐時,社科學院總能第一時間組織募捐,為需要幫助的
同學奉獻愛心。社科學院每一個青年大學生都是祖國慈善事業的一員,每一個人的點滴善行,雖不起眼,卻能為祖國的慈善事業匯聚強大的正能量,他們如星星,當
青春遇上慈善,他們會讓青春之火點亮慈善之光,在需要照亮華夏同胞前行的路時也能匯聚成為斑斕浩瀚的宇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