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研之路,因求實求新而飽含艱辛,因精益求精而充滿挑戰,在這條困難重重的路上,多少科研人孜孜不倦地追求著、勤勤懇懇地工作著、默默無聞地奮斗著。我校就有這樣一位教師,在面對無數或許是不曾預料到的難題,他不斷探索、反復揣摩,在實踐中找尋最優解決方案,在研究中磨礪自我持續成長,直到最終摘得科研碩果,他也只是輕描淡寫一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p>
他就是我校機械與交通工程學院教師楊觀華。據悉,由他和他團隊申報的《低成本安全錳系鋰離子電池和電極材料的關鍵技術與應用》項目,榮獲2019年度廣西科學技術獎技術發明類一等獎。這個獎項也是近年來我校在廣西科學技術發明類獎項上的重大突破。
求學之路漫漫堅持化學方向
楊觀華本碩博均就讀于廣西師范大學,2007年—2014年期間分別獲得應用化學本科學士學位、應用化學碩士學位,于2018年取得物理化學博士學位后,于2019年1月進入廣西科技大學機械與交通工程學院任教。
楊觀華主要從事新型碳材料、超級電容器、鋰離子電池/鈉離子電池電極材料和金屬—空氣電池電極材料的研究?,F主持廣西自然科學基金1項,廣西低碳能源重點實驗室研究課題1項。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等國內外知名刊物上公開發表學術論文20多篇;獲得授權國家發明專利7件。參與多項國家和廣西科研項目:鋰離子電池新型負極材料—框架式碳包覆納米硫化鉬;金屬復合電極的電化學過程研究、超級電容器用氧化物;自支撐淀粉基多孔類石墨烯復合電極材料的結構及電極過程研究等。
項目碩果累累經濟效益顯著
對于本次獲獎項目,楊觀華介紹說,項目是針對錳系鋰離子電池存在的瓶頸問題,采用正極材料表面包覆、負極材料改性、電池設計優化和電池生產工藝改進等手段,發明了在錳酸鋰微米級正極材料顆粒表面納米層包覆技術,簡易可控的提升鋰離子電池碳負極材料比容量的方法,并開發了以包覆錳酸鋰+三元為正極、氧化中間相碳微球+石墨為負極的新型鋰離子電池體系。采用該技術生產的錳系電池性能優異,在循環性能、安全性和能量密度等方面都得到了優化,提升了生產工藝水平。
該獲獎項目取得了多項自主知識產權,共申請發明專利31項,已授權17項;申請并已獲授權實用新型專利31項,編寫企業標準1個,發表論文53篇。項目技術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廣西卓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線上應用,2017年1月—2018年12在安徽益佳通電池有限公司生產線上應用,生產銷售18650電池30305萬只,方型鋁殼電池3398萬只,新增產值192892萬元,新增稅收4359萬元,新增利潤18596萬元,經濟效益顯著。
不斷探索實踐獲獎來之不易
楊觀華表示,他參與的這個獲獎項目科研時間跨度較大,真正的應用階段是從2016年1月—2018年12月,耗時近3年時間。在這個過程中,不管是確定主題、實施計劃階段,還是最后的總結階段,這個獲獎項目都是在一步一步嚴謹且艱辛的探索實踐中完成的,最終取得的科研成果也是在一點一點的成績、一個一個具體的收獲上逐漸累積起來的。項目獲獎來之不易,是一個日積月累、長期探索和創新實踐的過程,團隊所有成員為此都奉獻出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面對來之不易的榮譽,他感慨萬分,科研之路漫長艱辛,沒有終點,只有新的起點。雖然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人都渴望早出成果、快出成果,但科研工作終究需要漫長而艱苦的付出。只有那些能長期坐穩冷板凳、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始終堅持致力于科研事業的人,才有可能到達成功的彼岸。
楊觀華表示,《低成本安全錳系鋰離子電池和電極材料的關鍵技術與應用》是一個改革創新項目,這個項目的成功獲獎,不僅是對他本人教學科研水平的肯定、對整個研究團隊整體實力的肯定,也是對機械與交通工程學院教育教學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肯定,更是對學校深化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校企合作培養新興產業應用型人才的肯定,凸顯了學?!靶J邢嗳?,校企合作”的辦學特色。今后,他會繼續在實踐中探索,在探索中提升,力爭取得新的更大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