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際著名期刊Advanced Synthesis & Catalysis(高等合成與催化,JCR一區,中科院SCI二區, IF = 4.4)上發表了生化學院汪煦副教授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Synthesis of 2-Aminoquinazolines through I2-Catalyzed Cyclization of 2-Aminoaryl Ketone Oximes and Isocyanides。生化學院碩士研究生林惠舒為論文的第一作者,汪煦副教授為通訊作者,廣西科技大學生物與化學工程學院為第一單位。

含氮化合物廣泛存在于眾多生物醫藥和功能材料分子的骨架中,對人類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如何在環境友好的反應條件下,高效率、高選擇性地實現新型含氮化合物的構建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汪煦副教授課題組近年來一直從事異腈參與的串聯反應構筑含氮有機功能分子的研究,已經成功構建了在生物活性方面具有重要價值的2,3-二氨基喹唑啉類衍生物(Adv. Synth. Catal., 2025, 367, e202400851.)、2-氨基萘類衍生物(J. Org. Chem., 2023, 88, 12409-12420.)、茚并[2,1-b]吡咯類衍生物(Adv. Synth. Catal., 2022, 364, 1117-1121.)、5-氨基咪唑類衍生物(Adv. Synth. Catal., 2021, 363, 2762-2766.)和5-氨基-1,2,4-噁二唑類衍生物(Org. Biomol. Chem., 2020, 18, 4936-4940.),以及合成了一系列在固態和液態雙發光的苯并咪唑并異吲哚衍生物(J. Mol. Struct., 2024, 1299, 137217.)。
在前期研究工作基礎上,汪煦副教授課題組設計了利用鄰氨基苯酮肟和異腈作為起始原料,在碘催化條件下構建了一系列在發光材料領域具有重要應用前景的2-氨基喹唑啉類化合物。該合成方法具有原料簡單易得,無金屬催化,條件溫和,官能團兼容性高等優點。此外,采用紫外-可見吸收(UV-vis)光譜及熒光發射光譜表征了合成分子的光譜性質,并探討了溶劑極性對其發光性能的影響,同時結合密度泛函數理論(DFT)計算,研究了分子結構與發光性能之間關系,揭示了D-A型結構更加有利于提高該類分子的發光性能。
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22461004)。
論文鏈接:https://advanced.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dsc.202401463
刊物簡介:《Advanced Synthesis & Catalysis》(ISSN:1615-4169) 創刊于1828年,是德國化學學會出版社(Wiley-VCH)旗下的著名國際刊物,也是有機化學、有機金屬化學和應用化學領域最具影響力的期刊之一。該雜志主要刊登學術界和工業界在催化、合成領域令人振奮的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