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學識淵博,愛崗敬業,被柳州日報稱為“‘象牙塔’里的帶頭人”;她知性美麗,默默奉獻,被柳州市委宣傳部評選為2015“最美柳州人”季度人物;她潛心學術,成績顯著,是十三屆廣西青年科技獎獲得者,兩次被評為“柳州市優秀青年科技人才”。她就是我校理學院副院長、理論物理學科帶頭人、周麗娟教授(博士)。
初見周麗娟老師,不禁被她吸引。“學識淵博,親切和藹。”是學生們對她的評價。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她不畏艱難,攻克難題,勇攀學術高峰。身為一名物理教師,她言傳身教,思維縝密,強大的正能量影響著科大學子,她既是良師又是益友。
求知若渴,勇攀學術高峰
“多讀書,多走路,眼界開闊了對我們思考問題會有很大的幫助。”她常常這樣鼓勵學生,“不做井底之蛙,我們需要通過學習來適應信息化社會的高速發展”,她用自己的行動表明了這一點。
大學畢業后,周老師來到原廣西工學院當輔導員,走上工作崗位的周老師從來沒有停止過對知識汲取,她的求學之路從未停止過。工作3年后她成功考取了廣西大學的碩士研究生,之后又繼續深造攻讀華中師范大學的博士研究生,她說:“不滿足是向上的車輪”。
“書到用時方恨少”周教授回憶讀博時感嘆道,“導師是無法解答所有疑惑的,很多難題都需要自己去刻苦鉆研,全英文的資料,要一遍一遍自己去認真翻譯領會”。她如一位求知若渴的學童,終日埋頭在知識的海洋,在一堆如蠟般無味的文獻資料中奮戰。她專攻的是乏味的純理論研究,并不像物理實驗那樣有趣,只有通過不斷翻閱資料和反復運算才能攻克難題。為了解決學術難題,她常常通宵達旦,廢寢忘食,“腦子里想的全是研究課題,入迷的時候甚至連吃飯休息的時間都一拖再拖。”她說道。
在求學道路上,讓她最難忘的是博士論文答辯。博士論文答辯的水平要求比較高,難度比較大。對于周老師來說,除了學術上的難題,還來自于家庭的難題。論文答辯期間,周老師的女兒才幾個月,孩子離不開媽媽,她便一個人帶女兒離家到了千里之外的武漢,一邊照顧孩子,一邊進行論文的修改和答辯。
正是因為有這樣不畏艱難,敢于攀登學術高峰的精神,使得她在學術的道路上走出了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她先后主持國家級項目2項、省部級項目5項、地廳級項目3項、參加國家級項目1項(已結題8項、在研3項);獲廣西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1項(排名第1);公開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30余篇,均被SCI收錄(SCI:美國《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2015年,她當選“廣西物理學會第十二屆理事會常務理事兼科普青少部副部長。2005年、2011年兩次被評為“柳州市優秀青年科技人才”。
誨人不倦,甘當“人梯”
作為一名學者,她求知若渴,作為一名老師,她亦是誨人不倦。
“為人師者,必先正其身,方能教書育人,此乃師德之本也。”用在周老師身上再恰當不過。全方位教育人才,輔導學生順利完成從大學生到職場新人的轉型,這是她教書多年所做的。她常鼓勵大學生畢業以后如果有機會要繼續深造,學更多的知識,豐富自己。她說:“教育給予我們進步的機會,考研是讓我們成功的捷徑。考研很苦,但只要你學會堅持,不畏艱難就一定能夠成功。”
作為一名老師,她深深地知道老師對于學生的影響有多大,她喜歡跟學生聊天,通過聊天能夠知道學生所思所想,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對于學生的提問她總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在她的眼中每一位學生都有差異。作為老師,她關注差異,善待差異,盡量著眼于“關注每一個個體”,努力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取得進步的幸福感。
她不僅僅傳授學生知識,還教他們怎樣做人。她時常教導學生做人要有“四心”,即敬畏之心、知恥之心、惻隱之心、感恩之心。她說,對長輩對他人心懷敬畏,自然而然就會尊重他人,也會贏得他人的尊重,要常常反省自己的行為,知恥才能自省,對不幸的人寄予同情,并心懷感恩,心胸就會更加寬廣。懷揣“四心”不論將來在職場還是人際交往中都會受用一生。她也常常用這“四心”對照反省自己的行為。
教師是“一個人影響一批人”的職業,在潛移默化間她用言語和行動影響了很多人。周老師不僅用豐富的專業知識培育著祖國未來的棟梁之才,更用獨特的人格魅力影響著科大的學子。以辛勤為杠桿、以付出為支點,她撬動的不是地球,是莘莘學子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