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來暑往的歲月里,生化學院的黨辦主任、輔導員康會茹老師不知不覺間已經走過了人生工作的第七個年頭。那一抹鮮艷活潑的身影時常穿梭在化工樓的各個教室和學生宿舍,默然回首中留下溫暖的微笑,她用自己的行動表明:有些事不用問值不值得,因為愛所以愛。
“康老師真的是一位特別好的老師”食品專業的江素珍這樣評價她的輔導員,“對我們也很關心照顧,處處為我們著想”。今年,康會茹被評為“2015年度廣西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此前,她曾獲廣西科技大學2012-2014年度“優秀輔導員”。工作獲得首肯和學生的好評,康會茹覺得很開心,開心之余更多的是一種身為輔導員從心底慢慢滋生的幸福感,“做輔導員是一件幸福的事”。
康會茹的個性外向、性格直爽,“我覺得做某項工作一定得是你適合這個工作”。因為她喜歡和別人聊天喜歡分享故事,所以她認為自己適合做一名輔導員,“工作久了你就會發現這沒有什么難的,做這份工作就像是給自己找了個可以跟他人分享各種故事的渠道”,雖然輔導員平時的工作瑣碎而繁多,但是她卻樂在其中。
“對于輔導員來說,隨時都有可能會有突發狀況,做好突發狀況的應對成為一種工作的常態”,由于大部分的學生都是90后的獨生子女,抗壓能力和心理的自我調節能力比較差,各種狀況和問題時有發生。身為學院里的“老輔導員”,面對突發情況時,她越來越能駕輕就熟,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逐漸明白“什么樣的事情要怎樣去應對和處理”。
除了事務性工作,她最重要的任務是做好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職多年的她發現,90后的大學生責任意識較差,通常對逆耳忠言置之不理,于是她在工作中不斷地改變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批評就是一枚釘在木板上的釘子,即使拔掉了還是會留在原地”,她發現,90后的學生會對感興趣的事情投入和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批評和責罵不是最好的工作方法,要跟學生做朋友,多跟他們講道理,多溝通。她說,畢竟師生關系不是上司和員工間的利益關系。與其讓學生心不甘情不愿地接受老師,不如跟他們好好溝通。“發脾氣的工作方法不可取,這樣只會有反面作用”,她對學生也越來越有耐心,脾氣也越來越好。
做了多年學生工作的她,偶爾也會感受到身上有莫名的壓力,幾乎一成不變的工作內容和狀態會讓人疲憊。然而她轉念一想,輔導員就像是看電梯的工作人員,不同的是,每天見到的是不同的新鮮面孔,“輔導員的工作是不斷地辭舊迎新,面對不同的學生和鮮活的生命,可以讓自己保持青春和活力”。
因為熱愛一件事而全身心投入去做,并且不斷地去做好,是一種很高的境界。在談及近日所獲的榮譽時她頗為謙遜,她坦言自己差點與其“擦肩而過”,為此,她非常感謝領導的支持和鼓勵。康會茹能脫穎而出,獲此殊榮,也離不開她認真的工作態度和不斷學習進取的精神。她不斷地參加學習和培訓,提升自身的能力,改進工作方法。先是到南開大學跟班學習,后是參加北京輔導員骨干培訓班,并報考各種輔導員比賽,通過參加各種比賽來鍛煉自己。參加培訓和學習給她最大的感受就是看到自己的不足,開闊眼界,“特別是輔導員大賽考試內容囊括很多知識,必須通過學習來提升自己”。另一方面,她在不斷的學習提升的過程中減輕工作帶來的壓迫感,“你會發現學生是很聰明的,倘若輔導員的知識淺薄,教給學生的東西不多,就難以讓大家信服,對工作的開展也會非常不利”。
時光匆匆,忙碌中,康會茹繼續著自己的輔導員生涯,內心的滿足感和幸福感與日俱增。用她自己的話說,工作的價值在于獲取生存之本和獲得幸福感。做輔導員會有點累,但是卻也很幸福,“看著自己帶的學生事業有成,幸福感油然而生,很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