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麗,是我校經濟與管理學院2018年優秀主講教師,在教學上她有著屬于自己的一套獨特的教學方法。
她說:“我喜歡氛圍活躍的課堂。”所以她的課堂從一開始氛圍就比較活躍。她會通過總結上節課所學的知識、與學生互動、問答等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時還會叫學生上講臺講解題目,其余的同學則對其講的內容寫評語和評分,然后她根據學生的評語及評分再給講題的同學打分。“這樣一來,就能保證每位學生都能快速進入狀態。”
課前5—10分鐘的互動結束后,她便回歸到上課內容,給學生講解重要的知識點。如果只是講授理論知識難免枯燥乏味,大約15—20分鐘后劉麗會與學生再次進行互動。
上過劉麗的《國際貿易實務》這門課程的學生這樣評價:“劉麗老師的課堂十分有趣,因為課上會有很多的案例,這些案例大部分都是真實的例子,很吸引人。老師提問一般都有很多人舉手回答,課堂氛圍活躍。聽著老師生動形象的講解,想走神都難啊。”
對于學生的培養,劉麗秉承因材施教的原則,不同的學生,她會采用不同的方式跟他們溝通,及時發現學生的強弱項,從而引導學生結合理論與實際更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
經管類課程純理論的知識很多,學習起來會比較枯燥,因此劉麗建議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學。“許多經管類課程的知識點都是在真實的經濟生活中提煉所得,對這類課程的學習一定要有代入感。”她建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結合現實案例,把自己代入到具體角色中去研究探討具體問題,這樣才能讓自己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
從教13年,劉麗培養了不少優秀的學生,也參加過許多比賽,獲得過不少榮譽和獎項。
談到自己對什么教學成果最滿意時,她謙虛地說道:“我沒有什么很大的教學成果,如果非要說,我覺得一個老師如果能讓一個原本對自己專業不感興趣的學生變得感興趣并堅持學下去,就是最為成功的事。”
劉麗對她教過的每一位學生都很滿意,即使有學生掛科,她也不曾對他們失望。她說:“人都會犯錯,如果對方做錯了事,首先要給他彌補的機會,而不是輕易對他下定義覺得他不行。”無論遇到怎樣的學生,學生表現如何,她都保持耐心,對教師這份職業始終充滿熱愛。
“每次站在講臺講課我都特別開心。教室里一張張年輕的面孔望著你,眼里充滿了對知識的渴望,看著他們都在認真聽你講課,就會讓人感到特別欣慰。”從2006年至今,歷經十幾載的教學生涯,劉麗越來越享受自己的課堂。她說,自己所教的學科知識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在更新,而自己對此也一直保持著新鮮感,這也讓她對教學越來越有興趣。“想讓學生融入課堂,對上課感興趣,首先自己要對課堂保持興趣。”這也是她授課取得良好效果的最大原因。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路走來,她從沒有經驗到有自己一套獨特的教學方法,她通過不懈的努力取得了現在的良好成績。
剛開始由于沒有受過系統的教學訓練,從教時她感到力不從心。“剛開始時連怎么寫教案都不知道,只能自己慢慢學習。”她回憶道,剛參加工作時,還沒有像現在這樣有專門的部門系統地安排培訓,提升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她便經常請教有教學經驗的老師。
隨著時代的進步,劉麗采用的教學方法也在與時俱進。例如,現在她會通過教學app對學生進行考勤,根據他們的課堂表現累計經驗值對學生的平時表現進行綜合評價。她還會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所教的每一位學生進行公平、合理的考評。她知道,每一位學生都有不同的特點和長處,除了學習成績,她還會綜合考量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和各類比賽的情況。
劉麗堅持與時俱進,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她說:“我不希望學生在寒窗苦讀多年后,進入大學遇到的老師還在講著十年前甚至二十年前的舊知識。”正是抱著這樣的想法,劉麗一直嚴謹地對待自己的教學工作,即使是早就提前備好課,她也會在上課前一天再看一遍,并且在每次課前她都會看新聞,以便及時對課堂內容進行補充。“一節成功的課最基本的就是要讓學生覺得所學的知識與社會沒有脫節。”她如是說。
從教十多年,劉麗教的學生不計其數,也積攢了豐富的經驗,但她依然不停地學習和探索。她認為,老師其實并非是百科全書,她也會經常遇到學生問一些讓她答不上的問題,“這時候老師不是解惑人,而是與學生一起學習的探索者”。
“教師”二字代表的不僅僅是一份職業,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教書十幾載,劉麗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從不敢有半分懈怠,也從不曾停下探索的腳步,一路走來她陪伴學生成長的同時,自己也鍥而不舍地在知識的海洋里探索“新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