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華江,生化學院青年教師,本碩博畢業于中山大學。她懷著對教育事業的滿腔熱情,緊跟教改步伐,不斷學習,潛心鉆研,從眾多教師中脫穎而出,成為學院的業務骨干教師。
初出茅廬 迎難而上
2011年,非師范專業出身,沒有教學經驗的左華江,從湖南來到廣西柳州,開啟了她的教學生涯。初上課時,性格內斂的她有點緊張,“第一次上理論課的時候還是初春,由于緊張,上完課衣服都濕透了,腳還一直在發抖”。當時教學內容基本上是按教材整理的,學生的反饋是講得太多太詳細,老一輩教師對她的評價是“缺乏與學生互動,上課節奏控制得不好”。雖然一開始上課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她還是堅持了下來,一步一個腳印,在不斷的摸索中改進自己的授課方式。從最初時的緊張慌亂到現在的享受教學樂趣,完成了一次華麗的蛻變,而這源于一個契機。
轉變教學思維 改進教學方法
2016年,擔任化工教研室主任的左華江,被學校教師發展中心推薦到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參加培訓。這場培訓改變了她以往的教學觀念,讓她找到了突破自我的方向。
那一次培訓,讓左華江意識到教學活動要從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轉變。她認識到,教師不應總是從自身的角度看內容有沒有講完有沒有講透,而是要從學生的角度看學生有沒有學到知識。從要教給學生什么知識點變到學生需要什么知識、哪種方式易于學生接受的思維轉變。“一定要給學生一個小任務去完成,要給出一些小問題讓學生主動去思考,要與學生進行互動,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這也正是左華江課堂上提高學生抬頭率的法寶。
為了激起同學們的學習熱情和興趣,每節課正式上課前,左華江會把這門課要做什么,為什么要學習這門課告訴學生,再結合目前的就業形勢分析學好這門課的重要性,讓學生在接觸課程之初從思想上重視課程的學習。
左華江還注重運用“喚醒舊知”的方法,幫助學生鞏固和回憶與課堂相關的知識點,讓學生更加容易理解新的知識點。理工科的課程有很多抽象的概念,左華江擅于用幽默的語言和生動的比喻把晦澀難懂的概念簡化,再一步步深入講解。比如,在講解高效液相色譜法的渦流擴散相時,她舉了一個例子:人在空曠的平原上行走會比在擁擠的人群里行走簡單很多,同理,與氣體流動相比,樣品在液體中的渦流擴散程度要小得多。講到色譜分離法時,她又用“喜歡的留住,不喜歡的趕出來”的幽默的講法,告訴同學們固定相親和力小的先流出來。
課上提問、當堂回答是她課上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方法,她會在PPT里加入二維碼,結合現代網絡技術讓學生在學習相關內容時掃碼當堂交作業,這既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又能及時掌握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然后根據學生的反饋,有針對性地就薄弱的知識點進行講解,還能讓學生有一定的時間整理思路,一舉多得。左華江說:“設問題不能太難,要讓學生跳一下能夠得著答案,然后再跳一下夠得更高一點,讓學生有成就感,才會對課程有更加濃厚的興趣。”
不忘初心 繼續前行
左華江在2017年、2018年的校級青年教師競賽中分別獲得自然科學基礎學科組一等獎、理工組一等獎。學生工作部(處)的老師反映稱學生對她的評價也很好,她的努力有了回報。她說:“課要上得久才知道怎么上,有些靈感是上課的時候突然迸發出來的。”課堂節奏的合理把控、每個環節的精心設計,無不體現出左華江較好的教學功底和對工作的認真態度。
對于所獲得的榮譽,她謙虛地說道:“學院里講課精彩的老教師有很多,他們身上有許多值得學習之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事總會更容易些。” 左華江認為教學和科研是緊密相連的,未來她想在科研上多投入一些時間,嘗試新事物的同時也拓展自己的專業知識,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技能,為學生帶來更加精彩的課程。 回顧走過的歷程,她平靜地說:“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花很大的力氣,需要用心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