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的人,大學本科畢業后就走上了社會,在工作崗位上書寫著與象牙塔不一樣的人生;有的人,在大學畢業后繼續讀研深造,有的人,在碩士畢業后還選擇繼續攻讀博士,做博士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選擇,每一種選擇的背后也都有著屬于自己的精彩。
劉燾,廣西科技大學生物與化學工程學院2010級碩士研究生,2013年碩士畢業后他在梧州學院擔任輔導員一職,工作一年后于2014年9月進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攻讀工學博士,2017年6月順利畢業并于10月進入香港科技大學做博士后研究。
設定目標 講究策略
關于考碩和考博,劉燾有著獨到的見解。在他看來,復習備考時,如果只是為了看書而看書,就會顯得非常地枯燥無味。他說,在復習時,一定要學會多思、活學活用,善于思考如何利用現有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如果只是單純地死記硬背,哪怕最后考上了碩士或博士,也會讓你在之后的學習中吃盡苦頭,對于做研究自然也不會有太大進展。
在目標方面,一開始就一定要給自己設定一個相對較高的目標,選取一所一流的學校作為目標進行備考,只有這樣才會有足夠大的壓力,從而形成讓自己不斷努力向前的動力。他覺得人的智商差距基本不大,差別在于對智商的開發程度。
在心態方面,人一定要有一種王者心態,即強人心態,不向任何人服輸,要有比最優秀人還要高出一大截的決心,這樣才能把自己的潛能最大程度地開發出來。擁有“論天下英雄,舍我其誰”的自信心非常重要,但這并非是自大,善于把握一個“度”很關鍵。
在策略方面,切忌睡眠不足去學習,學習不像干活,在學習時一定要時刻保持一個清醒的大腦。考研復習關鍵在于每天堅持,如此不懈怠直至一年。而不是進行突擊,集中在一個月內每天學12小時,晚上很晚才睡,這樣做會很難長久,且讓你感覺很累,效果自然也不會很理想。
學會揚長避短 切忌不懂裝懂
劉燾坦言,對于復試來說,很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是否聯系導師。就他所了解的情況來看,考博時必須要聯系導師,而且要在初試之前就聯系,這樣才能及時了解情況,以便做好備考工作。至于在考碩復試前是否聯系導師,他說這是一把雙刃劍,用與不用,怎么用需要自己權衡利弊,好好把握。他坦言,在他讀研階段每年復試之前,學院各位老師都會三令五申,不準泄露導師的聯系方式,因為聯系導師的人太多,而導師的工作絕非招生,需要兼顧家庭、學術、授課等,根本無暇處理此事,很多考生反復聯系和詢問,則會招致很多老師的反感。
對于考碩和考博,面試是很重要的一關。劉燾認為,面試時首先不能求多精彩,最重要的是要求平穩,盡量不要出錯誤。比如要提前上知網等網站下載好相關論 文,了解面試官或所報考導師的研究方向、研究成果、學術觀點等。在考場上,要學會揚長避短,發揮自己所長,對于不會答的問題可以對面試老師說“這個問題我還沒有研究過,請各位老師賜教”等諸如此類的回答,切記不能不懂裝懂。
苦心不負 成果斐然
劉燾說,在廣西科技大學讀碩期間能選擇李利軍教授作為他的碩導他深感榮幸。在李老師提供的平臺上,他從大量文獻中找到了當時他所研究課題中存在的相關問題,并引入了其它領域的研究方法進行實驗。在李老師的嚴格要求下,他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讓他收獲頗多,同時,還讓他養成了脫離書本學習的好習慣。
經過碩士三年時間的學習和訓練,讓他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也為他日后在考博時的良好發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他告訴大家,碩士期間一定要養成獨立思考問題和做科研的習慣,這對以后的發展至關重要。在他看來,能有一個好導師的指引也非常關鍵,一句恰如其分的點撥也許會指引你到一條光明大道上去。除了學術研究,在為人處事方面李利軍教授也給了他許多指導,對此,他心懷感恩。
在讀博期間,劉燾所從事的研究方向與他碩士期間的完全不同,二者并沒有很直接的關聯。他的博導把他的三年劃分為六個半年,并要求他不能發表影響因子在10以下的文章。除去用來寫畢業論文的最后半年時間不算,這就意味著,他要想順利畢業就必須得要發表至少5篇影響因子在10以上的文章。
這讓劉燾接下來的三個晚上都沒休息好,他一直在思考到底應該如何做。在剛開始的半年時間里,他幾乎每天都是在實驗室中度過,來得最早,走得最晚,每天都要拼命地去做實驗。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半年的努力,劉燾的第一篇文章終于得以在《Advanced Materials》這個雜志上發表,并獲得了諾貝爾獲得者Alan J. Heeger教授的肯定,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impress”。但他并沒有為此而驕傲自滿,而是更加努力投入到他的研究當中。
從入學開始直到臨近畢業,在學術上他其實有很多觀點都跟他的導師存在不同的看法,但他始終堅持做研究,直到做出成果,最終得到導師的認可。
三年的博士學習生涯順利結束,他如期畢業,而他取得的成績也得到了國內外同行和化學學院江雷院士以及各位老師的認可。
在此期間,他還獲得工信部個人創新一等獎(個人和團體一起參評,本碩博一起參評)、博士國家獎學金(學院第一),中國化學會優秀墻報獎(分會場第一)以及北京市優秀畢業生等。到目前為止,劉燾總共發表SCI論文27篇,總影響因子大于300,總引用次數超過1000次。
“做科研的態度很重要”
目前,劉燾正在香港科技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在此期間,他深感個人的獨立能力尤為重要,不但要自己做好,還要把博士生培養好,展望未來,任重而道遠。
對于如何搞科研,他想告訴大家,當拿到導師給的課題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去看文獻,學會從中發現問題,再結合實際解決。或者從一開始先慢慢模仿別人的工作,發現其中的不足之處再想辦法改進,在改進的同時還要學會注意細節。這樣就可以持續地把科研做下去,而且會讓你做得很順利
當出現與導師的觀點不一致時,切勿與導師起正面沖突。發現問題后,首先要自己先去驗證再把結果告訴導師。在按照導師所給出大方向做研究時,一定要有自己的發現,同時開創出自己的小方向展開研究并及時進行反思,哪些成功了,哪些失敗了,又是如何成功的,如何失敗的。
不要一味地想著之前所取得的成果,那些早已成為過去式,要對現在和以后要做的事情多加考慮。不能總抱怨儀器不行,而要想辦法解決。提起當年在廣西科技大學深造時,劉燾說道,其實實驗室的儀器都很好很新,只是并沒有很充分地被利用起來。他深感做科研的態度很重要。
“希望我的這些經驗能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示,也希望母校的學弟學妹們心想事成,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都能成功逐夢?!眲c最后如是說。
劉燾剛開始只是一個普通的碩士研究生、輔導員,但是他心中一直有一個不甘于平凡,想要潛心深造的科研夢。最終他憑著一顆勇敢的心和超于常人的自信、毅力圓了他的學術夢想。而這不是結束,僅僅只是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