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文化傳承 挖掘民俗之美——單筱筱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建議》提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內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培育和發展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克服困難、生生不息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
廣西三月三是我們廣西最具代表性的、歷史特別悠久的、影響最為廣泛的節日,也是壯鄉人民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典范。
隨著我們廣西對民俗文化的保護、傳承意識的加強,我們每年的三月三慶祝活動也越來越盛大;在這個發展傳承的過程中,我們深刻的感受到,三月三蘊含著厚重的歷史與人文情懷,擁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精神核心,廣西人在節日中不僅表達出了我們壯族的價值和思想、道德和倫理、行為與規范、審美與情趣,也凝聚著千百年來人們對于幸福生活的積極向往和執著追求。
三月三民俗活動小知識
1.唱山歌
只要一說起壯族的三月三,唱山歌、趕歌圩就一定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作為歌仙劉三姐的故鄉,我們廣西不愧是“天下名歌眷戀的地方”。
真正意義上的壯族山歌,應該是從壯族原始社會中的勞動和祭祀活動開始的,自古以來,我們壯族人就以淳樸自然的山歌來表現生活,抒發情感,壯族山歌的題材也十分廣泛,內容豐富多彩,是當代社會生活最深刻的寫照。
2.五色糯米飯
說到三月三的美食,必不可少的就是五色糯米飯了。五色糯米飯又叫做五色飯,烏飯、青精飯或花米飯,因一般呈黑、紅、黃、紫、白五種顏色而得名,是壯家用來招待客人的傳統食品。農歷三月三,壯族群眾家家戶戶都喜歡做五色糯米飯,用來趕歌圩、祭祖祭神。五色糯米飯都是選用優質的糯米,采來紫蕃藤、黃花、楓葉、紅藍,浸泡出液,分別拌著糯米,用大火蒸熟。壯鄉人民用這色彩斑斕味道香醇的糯米飯象征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3.拋繡球
歌圩的繡球是壯鄉姑娘在節前趕制的精巧工藝品,每個繡球由十二花瓣連結成一個圓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著一年中的某個月份。有些繡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繡球內裝豆粟或棉籽;球上連著一條綢帶,下墜絲穗和裝飾的珠子,象征著純潔的愛情。每到三月三這一天,壯族姑娘們都盛裝打扮,帶上親手縫制的繡球去趕歌圩然后把自己巧手制成的繡球通過或轉或甩或拋的方式“送”到意中人手中。男子在接到信物時,便了然對方的心意。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成為偉大的民族、始終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之所以歷經磨難而愈挫愈勇、奮發奮起,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培育和發展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自身發展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和豐厚文化滋養。
三月三壯鄉民俗文化擁有深厚的底蘊,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傳承并且大力的弘揚傳統文化,是新時代賦予我們研究生的使命。在廣西三月三的大舞臺上,我們深刻的感受到,要傳承民俗文化,必須賦予它物質的載體,給予它一片豐饒的土壤,才能不斷地萌發新芽,重新煥發生機。
我們的傳統民俗文化也需要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成為我們代代相傳的藝術瑰寶。只有這樣,它才能永葆活力,才能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展現出獨特的人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