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李舟獲得學校“優(yōu)秀教師”稱號。時隔10年,李舟又再次獲得“優(yōu)秀主講教師”稱號。10年的時間,她不斷地摸索和研究,不斷改進自身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
李舟發(fā)現10年前與10年后學生截然不同,不論是學習方式還是學習態(tài)度都發(fā)生了很大變化。面對這樣的情況,她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思路。
李舟認為任何的教學方法都需要因人而異,教學對象的不同,所采用的教學方法也應有所不同。教學過程中要著重考慮兩個關鍵的因素,一是學生的實際,二是課程的屬性。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不斷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根據學情不斷調整教學進度和授課方式。“來自不同專業(yè)或學科的學生在學習方法上都存在著很大差異。如果只墨守同一套教學體系,而不去考慮教學對象的情況,難以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當中,學生在理解專業(yè)知識時也會遇到較大的困難。”
課程設計方面,她認為,課堂教學內容的展示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教學設計環(huán)節(jié),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上,她會采用新穎且又緊扣主題的案例,增加內容的趣味性和生動性。“一成不變的授課,會讓課堂沒有吸引力。”多次講授的課程,她會隨著時間和形勢的變化,不斷增加或者刪減,做出改變,引用的數據和案例也在與時俱進。
除了需要考慮學情和課程的情況,李舟認為一個高效的課堂基于有效的反饋和互動。“教學一定要有反饋機制。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推廣及應用,給老師們提供了諸多可用的教學技術平臺。老師可以采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利用各種網絡教學平臺分享自己的經驗。”她認為,未來的教學活動不可避免地需要依賴網絡教學平臺來進行。因為課堂上的時間十分有限,無法做到每一個知識點都精講細講,某些知識和理論則要求通過課后學生通過自學的方式完成,采用網絡教學平臺可以很好地解決課后監(jiān)督和課堂反饋的問題。
在現實的教學過程中老師難以做到讓所有同學都積極參與課堂教學,這時就需要用一定方式去激勵和引導學生。“老師應當在課堂上不斷觀察學生的反應,當學生躍躍欲試的時候,就可以開始嘗試去提問這些同學。”她認為學生在課堂上不發(fā)言并不是不配合老師,而是因為在某種氛圍之下讓他感覺拘謹。如果此時再加上線上討論的環(huán)節(jié),就可以讓更多的同學在學習過程中暢所欲言。在討論過程中,他們既可以沉浸在知識的海洋里,又能夠體驗到共享學習成果的樂趣。
李舟是一個喜歡與學生進行課堂互動的老師,她不僅站在講臺上講課,還喜歡走到學生當中講課。她打趣地和學生說:“你們不管坐在哪里或者坐的有多么偏,我都有可能走到下面點到你。”在和學生的互動中,不可能完全按照預先的教學設計進行,會有很多突發(fā)的情況,“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一定會完全按照老師的設計方向思考,或許會問一些看似稀奇古怪的問題,甚至這些問題連老師自己都從未思考過的,這其實也是一個老師和學生共同進步的過程。”
在課堂上李舟鼓勵同學們說出自己的想法和不同的看法。“我從不給學生甩臉色,也不會因為學生的答案和自己的不同就當面指責學生。因為學生能夠站起來回答問題,不論對錯都是他表達自我觀點,只要勇于表達都是值得認可的。”她說道。在課堂中遇到不同的意見時,可以委婉地通過“我們可不可以還有哪種方式……”引導。
李舟認為,在大學,老師不應該是給一道題就講答案,要讓學生嘗試去做,同一個問題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思路,老師的答案和思路不一定是對的。“學習的過程中,比答案和成績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辨析和思考,分析對或錯的原因,培養(yǎng)辯證的思維。“大學老師一定要教會學生如何學,放手讓學生去做,不管最終成果如何,重在參與。”
李舟說,在課堂上要和學生有一種自然、親近的交流,這樣學生就會慢慢地把一些想法說出來,形成良好的師生互動。老師應當用包容、開放的態(tài)度去看待同學,要懂得欣賞他們的優(yōu)點,比如說某個學生的觀點不夠成熟,但是講的內容說到了點子上,這個點是值得共鳴、引發(fā)討論的,可以融入到課堂當中。
為了增強課堂的吸引力,李舟還會在課前給學生放一些短視頻作為課程內容的引子。當然,她認為課堂活躍程度要把持一個度,課堂太沉悶不利于學生交流,太活躍又不利于主題回歸。
對于課堂知識的鞏固,她也在不斷嘗試兩種方法:一是案例法,舉例子讓學生更加容易聯想。二是現場測試法,布置練習,讓學生當堂吸收,并限時完成。完成后她馬上查看練習情況,現練現講,及時反饋同學們存在的問題,趁熱打鐵幫助大家鞏固相關的知識點。
金融172班黃薛宇同學說:“學習宏觀經濟學這門課程時有課程實訓作業(yè),我們小組給老師打過兩次電話,每一次她都是耐心地跟我們講她的看法,幫我們分析和指點方向,一聊就差不多半個小時。她還在課堂上提倡同學們多問問題,仿佛像是一位知心的大姐姐。上她的課程很有趣,也很有收獲”。
十多年磨一劍,李舟老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和改進教學方法,獲得了學生的認可,也積累了越來越多的教書育人經驗。她相信,未來可以做得更好。
上一篇:左華江:精益求精 探索教學新方法
下一篇: 黎偉:讓運動場成為最有趣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