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4年12月26日,中國共產黨廣西科技大學第三次黨員代表大會在文昌校區辦公樓多功能報告廳勝利召開。大會審議通過了學校黨委書記趙君代表中國共產黨廣西科技大學第二屆委員會向大會作的題為《勇擔使命 團結奮進 加快建成國內先進特色鮮明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的報告。報告回顧了學校過去5年的奮斗歷程,擘畫了學校未來5年的發展藍圖,提出了“1256”總體發展戰略。
為學習貫徹學校第三次黨員代表大會精神,學校黨委宣傳部推出《學習貫徹學校第三次黨員代表大會精神?大家談》系列訪談欄目,匯聚獨家視角,分享真知灼見。近日,學校黨委常委、統戰部部長、黨政辦主任盧志平接受全小媒的專訪,圍繞“學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話題,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及學校的實踐。
全小媒:學校第三次黨員代表大會提出,持續完善“黨委領導、校長負責、教授治學、民主管理、社會參與、依法治校”的治理結構及體系,加快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請問您如何理解?
盧志平:學校第三次黨員代表大會提出的治理結構及體系,是對高校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高度凝練與科學設計。這一框架體現了多主體協同參與、權責清晰分工以及現代化治理理念的結合,旨在通過優化治理結構,提升治理能力,為學校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制度保障和治理能力支撐。其內涵可從六個方面理解:第一,“黨委領導”是政治保障與方向把控。黨委領導是中國特色高校治理體系的核心和靈魂,是確保高校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根本保障。在治理結構中,黨委承擔政治引領、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的職責,為學校發展提供戰略方向與政治保障。第二,“校長負責”是學校學術與行政管理的執行力核心。校長負責制強調校長在學術發展、資源配置和行政管理中的關鍵作用,確保學校在戰略執行中的高效性和專業性,形成決策權與執行力的有機統一。第三,“教授治學”是學術自治與創新驅動的關鍵。教授治學體現了對學術權力的尊重和學術治理的主體性。通過發揮教授在教學、科研和學科建設中的核心作用,促進學校學術質量和創新能力的提升。第四,“民主管理”是指廣泛參與、治理透明。民主管理強調師生員工在學校治理中的參與權和監督權,是推進決策民主化、透明化的重要舉措,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治理理念。第五,“社會參與”是指資源整合與開放辦學。社會參與意味著學校需要主動融入區域發展,發揮社會服務功能,通過吸納社會力量共同推動教育質量提升和辦學水平發展,實現校地協同發展。第六,“依法治校”是制度保障與規范化管理。依法治校是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基石,通過完善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保障學校治理行為規范化、程序化,為學校發展提供法治化的環境支持。未來,學校在這一治理框架下,可以通過深化改革創新、優化體制機制和提升參與主體能力,進一步激發內部活力、釋放發展潛能,服務于國家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
全小媒:結合您部門工作,談談學校如何構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常態化機制?
盧志平:高等學校肩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大使命,學校將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主動肩負使命和責任,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融入辦學治校、教書育人全過程。構建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常態化機制的主要措施包括三個方面?:第一,聚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構建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堅持有形有感有效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學習常態化納入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和干部教育、黨員教育內容,多措并舉持續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必修課建設,并以新生入學教育、主題班會、“三會一課”、專題宣講會、知識競賽等形式開展民族宗教政策法規學習宣傳活動,教育引導各族學生牢固樹立共同體理念。第二,繁榮校園文化活動,促進各族師生交往交流交融。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內容融入文明校園創建、統戰文化進校園、校園民族文化活動、“非遺”文化節等品牌活動,挖掘思政素材,創新教育載體,講好中華民族故事,在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中增強育人效果。第三,強化學科智庫支撐,推動理論研究成果轉化應用。加強廣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等平臺建設,充分發揮高校智庫作用,鼓勵多學科共同參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研究。推進各級各類相關領域課題項目申報,開展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理論問題研究,形成系列研究成果并轉化為工作實踐。通過以上工作舉措,構建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常態化機制,鼓勵研究探索,強化學習實踐,加強宣傳教育,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