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第二次黨代會召開以來,科學研究管理處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以及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扎實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和黨紀學習教育,全面落實學校黨委、行政的決策部署,壓實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履行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堅持“前端聚焦、中間協同、后端轉化”開展有組織的科研,圍繞學校科研事業發展主要目標,聚焦地方產業發展、聚合內外創新資源、聚力創新能力提升,堅持產教融合,加強科研育人,營造良好學術氛圍,持續增強學校核心競爭力和區域創新服務能力,推動學校科研工作高質量發展。
加強校企合作,全面提升科學研究水平
充分發揮在柳辦學地緣優勢,以選派青年博士掛職駐柳企業為工作切入點,鼓勵教師深入企業,將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相結合,校企科研合作得到長足發展。近五年,學校與企業合作獲批廣西科技重大專項、廣西重點研發計劃項目74項,獲資助經費近3000萬元,同比分別增長124.2%、114.5%。獲企事業單位委托項目888項,到校經費超1.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81.1%、434.5%,學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能力得到明顯提升。
在加強應用研究的同時,也注重基礎研究對應用研究的支撐作用,積極推動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努力爭取高級別項目。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09項,首次獲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聯合基金、廣西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等項目,獲資助經費4200多萬元,同比增長58%、54.3%。人文社科領域,學校鼓勵各學科利用自身優勢開展科學研究,鼓勵教師積極為經濟、社會發展獻計獻策。獲各級各類縱向人文社科項目320多項,2021年至2023年連續三年獲得并完成自治區黨委政策研究室和自治區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牽頭組織開展的廣西重大課題,為自治區黨委、政府重大決策和中心工作的推進提供了良好的決策咨詢服務。
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緊密圍繞國家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深入貫徹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積極推動有組織科研的開展。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加強產學研合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不斷推進學校科研水平的提升,推動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
獲省部級及以上科技成果獎30項,其中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廣西科學技術獎18項、廣西社科優秀成果獎11項。獲得的廣西科學技術獎中,廣西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二等獎9項。1人榮獲2021年度廣西青年科技獎。
學校獲職務專利授權1219件,其中,發明專利384件,實用新型743件,外觀設計92件。專利授權數躍居全區高校前列。學校教師以第一單位發表SCI收錄論文1259篇,出版學術著作120多部。完成科技成果登記120多件,轉讓和實施許可專利、軟件著作權220件,成果轉讓和許可收入共計744余萬元。與2019年相比,成果轉化經費增長750%,高水平論文數增長269%。

學校獲省部級及以上科技成果獎

學校黨委副書記、校長劉寶臣(右3)與我校獲獎人員在2023年度廣西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現場
加強科研平臺建設,優化科研工作環境
制定印發了《廣西科技大學科研機構管理辦法》和《廣西科技大學省部級科研平臺管理辦法》,構建了省部、廳級和學校三級平臺建設培育體系。聚焦服務行業發展和區域經濟主戰場,持續加強高水平科研平臺的建設,培育優秀創新人才。新增省部級重點科研平臺17個,市廳級重點科研平臺29個,設置23個校級科研平臺。其中圍繞新能源汽車領域,作為第一共建單位獲批廣西最高層次最高水平的科技研發平臺廣西新能源汽車實驗室;圍繞智能網聯、智能制造和新材料技術,學校聯合地方龍頭企業,獲批廣西智能汽車多維信息融合重點實驗室、廣西壯族自治區特色金屬粉體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和廣西工程機械低碳數智技術創新中心等科研平臺;圍繞米粉產業,獲批廣西特色米粉產業科技成果轉化中試研究基地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特色米粉加工與產品安全工程研究中心。
新能源汽車科學與新技術廣西壯族自治區實驗室組建專家評審及論證大會

廣西新能源汽車實驗室揭牌儀式

自治區政協副主席費志榮(右3)考察特種機器人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