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校第二次黨代會以來,黨委統戰部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及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黨的二十大及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做好新時代黨的統一戰線工作的重要思想,緊緊圍繞學校中心工作,廣泛凝聚共識、匯聚力量,發揮統一戰線強大法寶作用,為學校各項事業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堅持凝聚思想共識,攜手繪就最大同心圓
政治引領增強思想素質。深入開展“凝心鑄魂強根基、團結奮進新征程”“守初心 筑同心 謀發展”“服務鄉村振興”等系列主題實踐活動,引導黨外知識分子始終與黨同心同德、同向同行。暢通交流反饋渠道,及時通報學校改革與發展的情況,召開座談會征求黨外人士對學校“十四五”規劃等方面的意見建議。建成“同心統戰之家”,形成黨員領導干部和黨外代表人士之間的聯誼交友機制,為促進理解、形成共識搭建良好平臺。

開展統一戰線教育實踐活動
聚焦學習夯實理論根基。建立黨外知識分子常態化教育培訓機制,堅持“點面”結合,豐富學習教育形式。編印《廣西科大統戰信息學習資料》52冊。組織黨外知識分子參加廣西統一戰線網絡學院學習,選送60多人次參加各級各類培訓班,提升理論水平和履職能力。組織到興安縣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館、鹿寨紅色文化陳列館等紅色教育基地學習交流,不斷增進團結、凝聚共識,鞏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礎。
牽線搭橋支持建言獻策。建章立制,引導黨外知識分子立足崗位建功立業,參與社會服務。建成“廣西留學人員建言獻策基地”“柳州市留學人員建言獻策基地”和“民進廣西區委會咨政建言合作平臺”3個建言獻策平臺,入選各級黨委、政府統戰智庫專家50多名。以建言獻策信息征集活動為牽引,完善組織保障體系,團結各方力量,貢獻統戰智慧。五年來,建言獻策成果被各級黨委和政府和有關部門采納累計70篇,學校連續3年獲評廣西高校建言獻策先進集體。

學校連續3年獲評廣西高校建言獻策先進集體
強基賦能發揮統戰作用。支持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和統戰團體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成立留學人員聯誼會,完成黨外知識分子聯誼會換屆工作。有針對性地在人大、政協、統戰團體中推薦使用黨外代表人士,充分發揮統戰作用。16名黨外代表人士擔任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3名民主黨派人士當選各民主黨派區委會委員。共選派了10多名黨外人士校外掛職鍛煉。

召開黨外知識分子聯誼會換屆大會
堅持匯聚各方力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加強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辦學治校、教書育人全過程,開展民族宗教政策法規學習宣傳教育系列活動,開設《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公共必修課,并通過“三會一課”、入學教育、形勢政策課等進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建好用好各類育人陣地、搭建交往交流交融平臺、有效防范化解民族宗教領域風險隱患,有形有感助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建設。
加強統戰文化品牌建設。堅持把“統戰+文化”品牌打造作為加強思想引領、增進認知認同的重要舉措,打造一系列文化品牌活動。成功舉辦7屆統戰文化進校園活動和6屆校園民族文化教育活動,促進各族師生交流交融交往。開展“道中華”文創宣傳活動,提升中華文化傳播效能。建成“石榴籽”文化育人團隊獲批校級第一批和第二批“三全育人”示范團隊。

開展校園民族文化教育活動
始終堅持守正創新,統戰理論研究和宣傳成果顯著
統戰理論研究卓有成效。獲批“廣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和“柳州市統戰理論研究基地”等多個統戰理論研究平臺,依托平臺搭建,匯聚研究力量,統戰理論研究成果豐碩。五年來,入選國家民委“民族研究優秀中青年專家”1人,獲全國民族工作優秀調研報告三等獎1篇、優秀獎2篇,獲各級各類統戰課題立項達60項,獲廣西統戰理論政策研究創新成果獎等市級以上獎項15項。舉辦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成果展,承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柳州基礎、 經驗與未來研討會。

“統戰理論研究基地”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揭牌儀式
統戰宣傳影響力再上臺階。抓好統戰宣傳陣地建設,加強對黨和國家統戰工作方針政策宣傳,校園網和學校微信公眾號及時推送統戰工作新聞報道和宣傳,營造良好統戰氛圍;發揮統戰信息工作服務大局、服務決策積極作用,獲各級主流媒體刊發統戰工作經驗6篇。經驗做法《“四個注重”做好高校統戰文化建設》獲中央統戰部《中國統一戰線》雜志刊登。連續5年獲評全區統戰信息工作先進單位。

學校統戰工作經驗做法獲中央統戰部《中國統一戰線》雜志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