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上午,學校“實干為要,創新為魂,提升核心競爭力,建設高水平大學”辦學思想大討論之科研副院長沙龍在文昌校區獨秀書房舉行。學校黨委常委、副校長鄧朗妮、蔡亮出席沙龍。科研處班子成員,各二級學院(部)、附屬醫院分管科研工作副院長(副主任)及學科帶頭人代表參加沙龍。

論壇現場
與會人員圍繞“以產業需求為導向,聚焦人工智能發展,如何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和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主題,結合各自工作實際和個人思考,各抒己見、暢所欲言。現將發言內容整理如下:

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馮丕紅表示,一是構建“人工智能+”科研平臺,利用AI賦能已有科研平臺,培育“人工智能與馬克思主義理論交叉研究中心”;二是優化科研團隊結構,共同申報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重大項目;三是建立選題動態調整機制,常態化組織“人工智能+馬克思主義”選題研討;四是完善科研成果培育與轉化鏈條;五是深化與中共柳州市委員會宣傳部的共建合作,加強與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結對共建。
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副院長張成濤表示,一是立足柳州制造業,聚焦機械、汽車全產業鏈需求,組建跨學科團隊攻關人工智能融合技術,培育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成果; 二是創新科研組織模式,推行“校內揭榜掛帥”機制,優化團隊考核與資源分配,強化成果轉化激勵,激發科研活力;三是以產業需求為導向,改革研究生培養模式,將實干創新融入育人全流程,設立“AI+”專項實踐項目,提升學生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
生物與化學工程學院副院長蔣承建表示,學院以產業需求為導向,在科技創新上,錨定產業痛點,在生物工程精準育種、化學工程智能催化等關鍵場景,強化人工智能與工程學科交叉融合,搭建跨學科平臺,通過產學研合作構建數據驅動科研模式;在成果轉化方面,打造全鏈條服務體系,建設人工智能賦能的重點實驗室與工程技術創新中心,完善配套設施,利用數字化平臺實現成果與需求智能匹配,完善激勵機制,激發科研人員積極性,推動創新成果助力產業升級。
土木建筑工程學院副院長陳宇良表示,學院以產業需求為導向,以有組織科研為抓手,一是統籌規劃科研方向,整合資源協同攻關;二是精準布局科研項目,集中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同時深化產學研合作,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轉化;三是深刻認識人才是創新根本保障,有組織深化高校與企業合作,利用企業科技特派員深入企業的契機,培育一批既懂政策又有技術的高水平綜合人才,為土木工程行業發展注入新活力,在新時代科技浪潮中實現更大突破。

自動化學院院長劉勝永表示,學院必須牢牢抓住廣西發展“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柳州發展智能終端及機器人產業的千載良機,緊扣區域產業發展需求,提高科技創新和服務社會能力。?一是以需求為導向,聯合企業建立AI場景大模型,解決產業痛點,賦能產業升級;?二是構建“學科+平臺+產業”融合生態,建立跨學科交叉科研團隊,提高創新活力;三是打通轉化堵點,完善服務體系,建立“需求對接—技術研發—市場應用”閉環,提高成果轉化率。
電子工程學院副院長(主持工作)陳華金表示,學院以產業需求為導向,圍繞科研創新提出“調研—項目—平臺”的發展路徑。一是深入企業行業調研,精準對接智能網聯汽車、新材料等區域產業技術需求,建立動態需求數據庫;二是聯合申報科研項目,推動“企業出題、校企共答”的產學研合作機制,加速核心技術從實驗室向生產線轉化;三是強化平臺共建,通過與企業共建聯合實驗室、成果轉化平臺、研究生培養基地等,促進校企資源互通,努力讓論文寫在產品上、專利轉化在車間里。
經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梁斐雯表示,可用“應對挑戰、主動對接、擁抱未來”3個關鍵詞涵蓋思考內容。應對挑戰是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以科研韌性破局,結合政府重點工作,探索“十五五”前期調研及“十五五”規劃編制等工作的可能性。主動對接是積極破解產業需求側聯動機制——依托與地方政府、行業協會共建的“產業需求庫”在高級別決策咨詢中堅守,以產業學院建設為抓手,將企業技術難題轉化為科研課題。擁抱未來是通過人工智能賦能經管科研轉型與轉化——探索開拓AI科研賦能功能,以人工智能應用拓展經管學科科研研究邊界與深度。
理學院副院長霍海峰表示,學院通過一體化布局學科方向、平臺方向、科研團隊主攻方向,凸顯數理特色。立足柳州地方產業發展需要,面向新能源汽車、工程機械裝備,醫藥衛生等領域,聚焦于生物數學理論及其應用、理論物理、人工智能算法優化等方向,整合形成了應用數學、數據科學及智能決策、理論物理等科研團隊,開展有組織科研,釋放教師科研潛能。加強校企協同,構建“數學建模-算法設計-驗證環境”體系化創新能力,推動創新模式從單點到體系化創新,為學院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人文藝術與設計學院副院長吳振國表示,聚焦“AI+藝術”應用創新,探索藝科融合服務產業的新路徑。一是錨定需求,依托非遺數字化和柳州工業基因,應用生成式AI技術賦能文化資源活化。二是重構學科生態,聯合計算機學院共建“AI+”課程,培養學生AI工具應用與創意轉化能力。三是打通轉化鏈條,校企共建“民族藝術智能應用基地”,推動教師參與橫向課題,將技術應用轉化納入考核。未來,我們將以AI為“新畫筆”,推動藝術從“技術適配”轉向“場景賦能”,助力學校核心競爭力提升。
外國語學院副院長金錢偉表示,一是語言智能與區域國別研究深度融合。立足多語種學科優勢,以校級“語言智能與區域國別研究中心”為平臺,重點突破跨境數據智能分析、智能翻譯等領域的應用,構建語言學和AI交叉研究范式。二是深化產學研協同創新。與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建立學科共同體,與東風柳汽、柳工等10家企業建立實習基地,實現“校校企”三位一體聯動。三是青年人才核心競爭力培養。青年博士享受1年教學減免;配套社科獎申報輔導、國基課題“一對一”幫扶;以內生動力促進高水平成果產出。
體育學院副院長吳菊花表示,一是把準科技創新方向——持續關注群眾體育領域,全民健身智慧化發展需求已成為熱議話題,這給數智化賦能體育科技創新帶來廣闊應用前景;二是積極走出去,鼓勵具有創新思維、實踐經驗和跨學科知識的復合型體育科技人才積極與體育科研所、體育企業等合作,切實了解市場需求,共同申報體育科技項目,推動成果轉化;三是以體育碩士培養為契機和抓手,有效傳遞壓力,師生共促,促使體育學院科研工作更進一步。
啟迪數字學院副院長王萌表示,學院以AI+智能制造和AI+醫學圖像處理兩個方向為突破口,圍繞服務于柳州市工業化數字轉型和學校醫學發展,解決了廣汽集團相關車企行為識別、柳州市相關醫院醫學圖像識別等實際問題;同時通過將企業和醫院的實際需求轉化學生的真實實踐項目,將科學研究成果反哺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學,切實提高學校人工智能教育的質量。

國際教育學院副院長趙足娥表示,立足區域產業優勢,依托學校已有國際化建設資源,尤其是和英國愛丁堡龍比亞大學、澳大利亞南十字星大學、越南河內工業大學等高校積淀多年的人才聯合培養經驗和產學研資源,構建跨國聯合實驗室、海外研發中心,精準對接東盟國家對智能裝備的個性化需求,反向指導我校人工智能團隊定向研發;同時,在已有合作辦學基礎上,優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聯合培養掌握AI技術的復合型人才,服務地方產業技術出海需求。
第一臨床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閉雄杰表示,當前,人工智能正深刻重塑醫療領域。從醫學影像識別到輔助診斷,從手術機器人到個性化治療,AI已成為醫療創新的核心驅動力。然而,醫療問題的復雜性和臨床場景的特殊性,決定了單靠技術或醫學單方面突破難以實現真正變革。醫工結合的核心理念,正是打破學科壁壘,讓工程師的算法模型與醫生的臨床需求“同頻共振”,形成“臨床問題—技術研發—應用驗證”的閉環,讓科技創新真正“從實驗室走到病床邊”,為健康中國建設注入新動能。
第二臨床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副院長趙時梅表示,基于醫學檢驗與臨床醫學特色,聚焦產業需求導向下的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提出三點路徑:一是針對檢驗數據挖掘不足與精準診斷需求,聚焦臨床痛點構建AI創新鏈;二是以需求共研、資源共享與風險共擔為核心構建"臨床—企業—高校"協同轉化機制;三是破除醫工知識壁壘,重塑科研人才生態,培育醫工交叉復合型人才。
科學研究管理處副處長朱曉琴表示,一是加強對人工智能技術的學習。一方面利用AI技術改進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利用AI賦能科研項目的申報、組織和管理,以及科研成果轉化。二是加強對外聯系與合作。利用科研平臺大數據,整理和了解最新科研成果,及時向各級政府部門匯報,爭取更多資源和支持;繼續深入企業和園區,將科研成果向企業推廣和宣傳,收集企業技術需求,搭建校企合作平臺。三是加強科研組織管理。聚焦前端,在申報重大項目和重要成果將工作重心前移,利用AI技術強化對申報前的組織、指導和審核。

醫學部副主任、科研辦主任伍善廣表示,廣西作為民族醫藥資源富集之地,擁有豐富診療智慧與藥用資源。努力推動大數據、醫工融合與民族醫藥研發的深度結合、協同創新,建立多方聯動的產學研機制。同時,加大引進大數據醫療、民族醫藥研究領域的高端人才,組建跨學科創新團隊。促進民族醫藥從傳統診療向 “數字化、智能化、產業化” 方向轉型,提升廣西民族醫藥的市場競爭力與國際影響力,為我校醫工融合創新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醫學部藥學系主任蔣旭東表示,針對我校藥學學科資源有限現狀,聚焦生物醫藥新質生產力,實施錯位發展三大戰略:一是構建融合創新體系。依托跨學科平臺整合生物信息學、計算化學與醫藥學,重點建設壯瑤苗藥智能篩選平臺破解民族藥研發瓶頸。二是深化全鏈條協同機制。建立"需求-攻關-轉化"閉環,實現從藥物篩選到制劑工藝的全流程AI賦能。三是建設數據智能底座。機器學習分析不良反應數據支撐監管決策,AI文獻分析和數據挖掘構建藥物警戒平臺。
醫學部基礎醫學部主任段斯亮表示,一是構建臨床需求驅動的科研轉化途徑,通過校院共建需求清單(聚焦肝癌、鼻咽癌等區域高發疾病)、組建臨床-基礎聯合團隊,建立"臨床樣本—多組學分析—機制驗證"研究閉環;二是打造AI醫學創新加速器,重點布局AI+疾病靶點挖掘、AI+腫瘤智能診斷、AI+慢病預測三大方向,整合臨床醫學、數據科學及基礎研究團隊,形成"問題發現-機制研發-臨床驗證"轉化閉環。依托"小步快跑、錯位競爭"策略,發揮應用型高校優勢,通過臨床樣本挖掘與AI技術應用,推動科研成果向診療方案和產業價值轉化,為區域健康建設提供智慧支撐。